笔墨铸史 轨记春秋——《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年鉴》的时代价值

发表于:2025-10-03 14:39:49浏览:37次
一、岁月为卷:一部年鉴的历史基因
在 “中国铁路心脏” 郑州,《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年鉴》的纸页间沉淀着三代铁路人的记忆。这部始于 1985 年的典籍,历经从《郑州铁路局年鉴》到企业改制更名的沿革,截至 2022 年已出版至总第 38 卷,如同一条平行于铁轨的时间线,完整记录了郑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、从蒸汽机车到智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。
其编纂传承着严苛的专业传统:每卷需联动 100 余个承编单位,凝聚数百名撰审人员的心血,最终汇集成 120 余万字、700 余张图表的厚重典籍。这种规模化运作保障了资料的系统性 —— 从 1949 年郑州铁路管理局成立时的简陋站场,到 2025 年豫鲁 “郑日韩” 铁海快线班列首发的盛况,从 1983 年武汉铁路局并入的体制调整,到 2017 年公司制改革的制度创新,皆在其中留下清晰印记。
二、经纬交织:一部年鉴的内容密码
打开 2020 年卷年鉴 —— 这部斩获 “第八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专业年鉴” 一等奖的代表作,16 个栏目构成了郑铁发展的立体坐标系。“特载” 栏目聚焦郑渝高铁等三线同步开通的历史性时刻,用工程数据与现场纪实还原 “一日开通三条高铁” 的奇迹;“运输生产” 板块通过客货运量曲线,勾勒出中原经济动脉的搏动节奏;“人物” 部分则让郑州北车辆段 5T 检测车间的 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 集体等身影跃然纸上。
年鉴的编纂智慧更藏在细节之中:为适配 “读图时代” 需求,编辑部精选《中原铁道报》纪实图片穿插文中,让圃田站联锁换装施工的灯火、郑铁人除雪保通的身影成为文字的生动注脚;针对铁路术语变迁,特意标注 “郑万高铁” 与 “郑渝高铁(郑襄段)” 的表述差异,体现出对历史细节的敬畏。三种检索方式的设置,则让这部工具书兼具学术深度与实用价值,无论是研究者查询数据还是职工追溯历史都能各取所需。
三、笔锋铸魂:一部年鉴的时代使命
“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,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”,这行印在卷首的编纂宗旨,精准诠释了年鉴的核心价值。在 2024 年集中修期间,郑州桥工段技术员翻阅历年 “设备改造” 条目,从中提炼出陇海线病害整治的有效经验,为 130 天的线路大修提供了数据支撑;集团公司管理层在规划 2025 年春运方案时,通过比对近五年 “假日运输” 板块的客流峰值数据,科学制定了增开 289 列临客、130 列夜间高铁的决策。
其育人价值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:当新入职职工读到 2021 年 “脱贫攻坚火车头奖杯” 的获奖记录,当青年党员看到 2023 年 “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” 的表彰原文,年鉴便成为最生动的企业教材。正如编纂者所言,他们不仅是记录者,更是 “郑铁故事” 的书写者,让 “安全为天、服务为本” 的企业精神通过文字代代相传。
四、轨续新篇:一部年鉴的未来图景
随着郑铁迈入智能铁路新时代,年鉴也在迭代升级。2024 年卷中新增的 “数字铁路” 栏目,首次系统收录了电子客票全覆盖、5T 智能检测系统应用等创新成果;2025 年编纂工作则将重点关注 “铁海快线班列”“旅游计次票” 等新业态,让典籍始终与时代同频。这种 “常编常新” 的理念,使得这部年鉴既保持着 38 卷连续出版的历史厚重,又焕发着对接未来的鲜活生命力。
从卢汉铁路郑县站的初啼,到智能高铁纵横中原的轰鸣,《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年鉴》用笔墨镌刻下中国铁路的成长轨迹。它不仅是一部企业志,更是中原大地交通变迁的缩影,是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在每一页泛黄的纸页与跳动的字符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数据与事件的堆砌,更是一代代郑铁人用汗水书写的奋斗史诗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