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墨铸史鉴 丹心记山河 ——《山丹年鉴》的编纂之路与时代价值
发表于:2025-10-11 23:49:55浏览:292次
在河西走廊东段的山丹大地上,一部部厚重的《山丹年鉴》如同镌刻时光的年轮,既留存着长城烽燧的历史回响,又记录着现代小城的发展脉动。自 2007 年启动编纂以来,这部由山丹县委、县政府主办,县史志办主编的年鉴已走过十余年历程,从最初的资料汇编成长为兼具史料价值与地域特色的文化典籍,成为观察山丹发展的重要窗口。
从蹒跚起步到体系成熟:编纂历程中的质量跃升
《山丹年鉴》的成长轨迹,是一部不断追求卓越的精进史。2007 年启动编纂工作后,首部《山丹综合年鉴(1989-2004)》以 150 个法人单位的资料为基础,搭建起 26 个部类的基本框架,为后续编纂奠定了根基。彼时编纂者便展现出创新意识,在年鉴中增设 “副科干部名录”“文学作品辑录” 等特色内容,将城区中小学及幼儿园资料纳入其中,打破了传统年鉴的局限。
十余年间,编纂团队以 “扩大信息量、增强著述性” 为核心抓手,推动年鉴品质逐年提升。从 2006-2008 卷开始收录 6 个社区资料,到 2009-2010 卷补充 8 个乡镇卫生院信息;从 2013 卷起将史志法律法规纳入附录,到 2014 卷将 “山丹文史作品辑录” 升格为读者追捧的 “艺文” 部类,每一次调整都彰显着对 “资料性、可读性” 的追求。截至 2024 年,《山丹年鉴》已连续出版 16 卷,收录法人单位从 150 家增至 180 多家,部类扩展到 34 个,形成了覆盖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的完整记录体系。这份坚持换来了业界认可,四部综合年鉴在省级史志成果评奖中斩获佳绩,成为甘肃地方年鉴中的优秀代表。
从史料汇编到立体镜像:内容创新中的特色表达
如果说早期年鉴是详实的 “资料账本”,如今的《山丹年鉴》已升级为鲜活的 “时代镜像”。2024 卷的 84.2 万字篇幅中,编纂者通过框架重构与内容创新,让年鉴既有历史厚度,更具时代温度。卷首设置的 “数字山丹”“工业强县” 等七个专题,以图片与数据结合的方式,直观呈现了 2023 年山丹的发展亮点;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优化的百科正文,将 “乡村振兴”“社会生活” 等新领域纳入核心类目,精准捕捉时代变迁。
地域特色的强化更让年鉴有了 “山丹灵魂”。2024 卷特设 “山丹炒拨拉” 类目,从综述、技艺到品牌建设系统记录这一非遗美食,让地方味道在文字中留香;封面以汉明长城城墙为底色,搭配 “焉支巷子” 门楼图案,将历史底蕴与市井烟火融为一体。而 “人物” 类目的持续丰富堪称点睛之笔,从 2006-2008 卷收录 182 名 “山丹能人”,到 2024 卷首次纳入 “立功军人”,400 多位普通人与建设者的故事被载入史册,让年鉴从 “宏大叙事” 延伸到 “个体记忆”。
从案头典籍到民生指南:时代价值中的功能延伸
《山丹年鉴》的价值,早已超越 “存史” 的基本功能,在资政、育人、服务民生中发挥着多元作用。对决策者而言,年鉴中 “公安” 类目的扫黑除恶数据、“民政” 类目的救助明细,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精准参考 ——2021 年 3472.59 万元临时救助金的发放详情、4611 名残疾人的 “两项补贴” 落实情况,这些带着温度的数字,成为评估民生政策成效的重要依据。
对普通群众来说,年鉴是了解家乡的 “活字典” 与获取服务的 “导航图”。附录中收录的法律法规、“艺文” 部类的本土作品,满足了文化需求;而 2024 卷封底的电子书二维码,更让这部厚重典籍变得触手可及,读者扫码即可实现全文阅读与收藏。从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范围到社区的便民事项,从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展到婚姻登记的办理规范,年鉴中的每一条记录都在搭建起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桥梁。
结语:以笔墨续史 以丹心铸鉴
从 2007 年到 2024 年,《山丹年鉴》用 16 卷典籍记录了山丹从传统农业县向生态宜居小城的转型,用千万文字镌刻下时代发展的印记。在编纂者的精心打磨下,它既是长城脚下的 “史料库”,又是市井中的 “故事集”,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 “文化桥”。当后人翻开这些书页,既能看见汉明长城的残垣余晖,也能读懂焉支巷子的烟火人间;既能查阅民生政策的演变轨迹,更能感受一代代山丹人的奋斗征程。这份笔墨丹心铸就的史鉴,必将继续陪伴小城成长,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更加珍贵的文化财富。
哈哈怪数据
